分類: 兒子成長記錄 |
小學前開始到2年級,圍棋解題到3-4段,3-5年級學初中數學,初一寒假做競賽級代數變形題80天。這三個過程鍛煉了娃的理科腦力。完成磨刀。以后學習理科就不吃力了。
智商需要開發,做題需要訓練。光讀書訓練不出理科解題能力,就要從小多做題才行。小的時候做圍棋題,看得見摸得著,大了學數學,最后初中搞代數變形競賽題,我不上班娃不上學,天天搞,搞了80天。
讀理科,就得數學掛帥。數學好,數理化生物都好。這就等于450分解決了。就剩個語文英語了。但是如果你只是語文好,那等于只是解決語文自己,其它科目都解決不了。
為啥很多初中就看奧數選學苗,估計就是這個道理,不看語文的。
傳統上,小孩拼命讀書,我家就是多做題,學英語。沒怎么讀書。雖然語文是個硬傷,架不住理科好,英語好。語文也能在實驗班維持中等分數--后面還能提高。所以從學理科角度,語文只要實驗班中等,不拉后腿,戰略就基本成功了。
雖然沒得到語文,可除了語文,其它全都得到了,語文不是短腿,也就行了。
-----------------------------------------------------
我經常講的一個概念,叫磨刀。比如提高理科的智商。刀磨快了,做題也就砍瓜切菜了。
娃現在整個理科,數理化生物,都適應的非常好。估計就是磨刀的效果體現出來了。
基本上磨刀是這個經歷:
一、5歲到9歲, 圍棋磨刀
就是帶著娃做圍棋題,能做到業余3-4段的題,梅蘭竹菊都做了,還有死活1000題。不過棋力很低。我們只是偏重解題訓練,因為棋子可以棋盤擺。
那真是冬練三九,夏練三伏的做題。
其實我覺得象棋效果更好,就是做那些殘局,不用下棋。
這對娃的智力是極大提升。
有的同期娃讀科普讀物,試圖引起興趣。但是我覺得不如做題效果好。
二、小學學習數學
從小學三年級下開始學初中數學,搞了兩年,天天做數學題。最高能做到幾何壓軸(很少的題型),訓練憋題能力。
很多定理要求娃自己證明出來。解題基本都要求娃自己探索,從不灌輸。
不是說講課本講例題。
而是直接拿出題,就讓娃自己摸索解決。
定理也是直接拿出來,讓娃摸索。
三、初中拉高到競賽級
2020年初(初一的寒假),因為新冠,有80天我和娃成天做日本代數學詞典代數變形題(競賽級別),還有因式分解競賽題。娃的能力得到極大提高。
從此再也不怕代數。
主要經過以上三個訓練過程,娃的腦力,數學能力得到極大提高。是后面理科學習的基礎。
整個理科學習都很順利。
此外,娃小時候還喜歡動手拼樂高,玩視覺大發現。動手能力和觀察能力都得到了鍛煉。
現在教育,一旦給孩子難題,就認為拔苗助長,就認為違反人性。就認為超前。所以奧數遭到毀滅性打擊。從我的觀點來看,腦子越用越靈,就要不斷地磨刀,老做計算小超市,無法起到磨刀的作用。當然要不斷挑戰難題。
高中以前,主要就是磨刀。
高中以后,就是拼命砍柴了,刀快,有體力,在加上投入時間,學理科不費事。
假如腦袋笨,基礎知識都學的困難,一把鈍刀,砍柴就累了。
小結:因為我追求磨刀,追求拉升娃的腦力。結果我還算滿意。沒搞競賽是因為吃不了那個苦,磨磨刀就算了。未來高中理科數理化,是全都不怕的。英語我教學,也不怕。也就害怕語文而已。語文實際也不太害怕?;靷€中等還是容易。不至于短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