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是我國古代流傳下來的一部闡述天地世間萬象變化的奇書,因其博大精深的辯證哲學,被視為群經之首,大道之源。當《易經》被用于占卜時,俗稱八卦。
約魯巴人(Yoruba)則是西非的一個古老民族,主要居住在尼日利亞,人數有二千多萬,亦有少數居住在附近的貝寧、多哥和加納等國。
近日,海色清澄發現約魯巴人使用的一種名為IFA的古老占卜術竟然和我國的《易經》八卦系統極其一致。本文將介紹這個驚人的發現。
(一)
2005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通過了一份“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名錄”,其中有來自我國的三項:昆曲、古琴和木卡姆。
在這份長達九十項的名單中,我們中國人可能不會注意到一項來自于西非尼日利亞約魯巴人的占卜術,名為IFA。
約魯巴人巫師使用一種當地棕櫚樹的果核來進行占卜。占卜的過程就是用一只手去抓取另一只手中放置的16粒果核,然后將未能抓住而遺留在原來手中的果核的個數記錄下來。
巫師根據遺留下來果核的數量,判斷為兩種占卜結果,一種稱為Light(光明),標記為一個“豎”劃;另一種稱為Darkness(黑暗),標記為兩個“豎”劃。
對《易經》略有所知的人一下子就會感覺到這和八卦中記錄占卜的方式很像。
根據《易經》算卦時,卦師利用50根筮草占卜(筮法過程比較復雜,此處不作說明),也是根據最后手中遺留的筮草的數量來判定結果。有兩種結果,一種稱為陽爻,記作一“橫”劃,一種稱為陰爻,記作兩“橫”劃。
顯然兩者的差別僅在于IFA 記錄用的符號是“豎”,而《易經》是用“橫”。
在IFA占卜中,四次占卜的結果為一組,稱為基本的ODU,共有十六種組合結果。而整個過程需要重復八次,故分為兩組,左右分列,共有256 種組合。
而在《易經》中,則是每三次筮法的結果上下疊在一起,排列組合共有八種變化,稱為八卦:乾、坎、艮、震、巽、離、坤、兌。
整個筮法會重復六次,結果分為上下兩組,堆疊起來則共有64種組合,稱為64卦。
顯然這里IFA和《易經》的差別僅于一個是左右分列,另一個是上下堆疊。另外IFA占卜八次,有256 種組合,而《易經》六次,有64種組合。
實際上,獨立的研究表明,無論是《易經》還是IFA,都可以完美映射到現代計算機系統的二進制表達方式,但是之前尚未有人將這兩個系統聯系起來。
IFA 占卜結束后,巫師也會對結果根據祖傳的經文進行解讀,判斷兇吉,給出建議。
不過,和成文的《易經》不同,由于約魯巴人并沒有自己的文字,故IFA沒有文本,經文是編成詩歌,靠口頭相傳。
......
海色清澄(微信號: femtoyang 公眾號:大地的指紋)
2021年12月30日于海上九城。
【大地的指紋】【華夏探源】【文明密碼】【東土西土】系列用全新的視角揭開華夏文明的源頭和相關的地理、歷史、文字和東遷之謎。本文為海色清澄完全原創作品,如需轉發或引用文中觀點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