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簽:
文化 |
分類: 歷史 |
看過《清史稿》和姚雪垠《李自成》的讀者都對明末重臣、清初宰相洪承疇有著深刻的印象。他文武兼備,謀略過人,對明王朝忠心耿耿,帶兵圍剿農民起義領袖高迎祥、李自成等人立下赫赫戰功,被視為崇禎帝的肱股重臣;歸降清朝后,又忍辱負重,建言獻策,先后輔佐皇太極,順治皇帝等入關治國理政,傾心鞏固清王朝的統治,成為中國歷史上一個頗有爭議的人物。
洪承疇(1593年-1665年),字彥演,號亨九,福建泉州南安英都(今英都鎮良山村霞美)人。崇禎時官至兵部尚書、薊遼總督。洪承疇能成為崇禎皇帝依賴的重臣得益于他對明末農民起義領袖高迎祥、李自成等義軍的有效鎮壓。當時各地農民起義風起云涌,此起彼伏,僅陜西境內就有義軍100余部,明軍多次圍剿而均勞而無功。洪承疇受命于危難之際,先后被任為延綏巡撫、陜西三邊總督(加太子太保、兵部尚書銜)等要職,成為明廷鎮壓義軍的主要軍事統帥,他率軍相繼取得“西澳大捷”、“潼關大捷”等,其軍隊被譽為“洪軍”。
關于洪承疇為何降清,《清史稿•洪承疇傳》記載了一個非常有趣的故事:皇太極對洪承疇仰慕已久,為今后逐鹿中原計,一心爭取洪承疇歸順,他派滿漢文武官員輪流勸降,均遭拒絕;清將發怒,“舉九刀威脅”,洪承疇“延頸承刃”,寧死不降;又每日派十多個美女陪伴,始終不屈?;侍珮O無計可施,特命最受寵信的吏部尚書范文程前去勸降,洪承疇住大廟“科跣漫罵”。在范文程與他談話之間,從屋梁上落下來一塊燕泥,掉在洪承疇的衣服上,洪承疇“拂去之”。
范文程回奏皇太極:“承疇不死矣。承疇對敝袍猶愛惜若此,況其身耶?”皇太極于是親臨太廟,洪承疇立而不跪?;侍珮O問寒問暖,見洪承疇衣服單薄,解所御貂裘衣之曰:“先生得無寒乎?”洪承疇“瞠視久”,嘆曰:“真命世之主也!”乃叩頭請降。而此時崇禎皇帝和滿朝文武還都以為洪承疇必死無疑,崇禎皇帝極為痛悼,輟朝三日,以王侯規格“予祭十六壇”,并親自致祭,還御制“悼洪經略文”明昭天下。祭到第九壇時,消息傳來:洪承疇降清了,御祭始罷。
洪承疇降清后,皇太極大喜,說:“我今獲一導者(向導),安得不樂!”順治元年(1644年)四月,洪承疇隨清軍入關。抵京后以太子太保、兵部尚書兼右副都御史銜,列內院佐理機務,成為清朝首位漢人宰相。他先后招撫江南,經略五省,時間跨度長16年,構成他一生功業的鼎盛時期。洪承疇積極建言獻策,大多被清廷信納,加以推行,為滿漢的合流打下基礎,對促進清廷一統天下起了積極作用。
清軍南下時,凡遇到漢人的頑強抵抗,其報復性屠殺駭人聽聞,“江陰三屠”就是一部血寫的歷史。洪承疇堅決反對窮兵黷武,他建議:“不屠人民,不焚廬舍,不諒財物之意。仍布告各府縣,開門歸降,官則加升,軍民秋毫無犯”,采取以撫為主、以剿為輔的策略,盡量避免了過多的武裝沖突和流血。洪承疇在清代累任至大學士、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病逝后贈少師、謚文襄,賜葬京師。
洪承疇的投降,雖然遭到了當時抗清人士的一致唾罵和譴責,連他的母親和親弟弟洪承畯也面責他的不忠,但從促進清王朝完成統一中國大業的角度來看,其功績是主要的,史稱“開清第一功”。偉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曾寫詩《贊洪文襄》:“五族爭大節,華夏生光輝。生靈不涂炭,功高誰不知。滿回中原日,漢戚存多時。文襄韜略策,安裔換清衣?!备叨仍u價了洪承疇的歷史功績。
- (2019-01-22 01:22:01)
- (2019-01-13 14:14:48)
- (2019-01-12 08:52:34)
- (2019-01-10 11:03:28)
- (2019-01-09 10:24:22)
- (2019-01-07 10:3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