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楊紫、井柏然主演
畢淑敏同名小說改編
電視劇《女心理師》一經播出就占據熱榜。
話心師 · 第四話
每個人的心里,都可能潛伏著一道傷口,需要治愈和救贖。
但很多時候,我們可能只感覺到了痛苦,卻不知道傷口藏在什么地方,也或者我們意識到了它在哪,因為沒有直面的勇氣,而選擇拒絕承認,欲蓋彌彰。
時至今日,仍然有很多人對心理問題存在著刻板印象,將心理問題和精神病院,和歧視、羞恥緊密的聯系在一起,因此不敢求助,拒絕求助,任憑痛苦滋生,影響著自己擁有幸福的權利。
Vol.
2021年11月,由楊紫、井柏然主演的電視劇《女心理師》播出,這部劇根據作家畢淑敏的同名小說改編,獲得了國家廣電總局2020年度的專項資金扶持,一經播出就占據了各平臺熱搜榜。
與以往電視劇不同的是,這部劇的口碑褒貶不一,豆瓣評分低至5.2,知乎評分高達8.9,兩極分化的評分也引發了激烈的討論,那么,《女心理師》這部劇究竟如何?可能取決于,我們從什么樣的角度去看待它。
導演過《誤殺》、劇版《唐人街探案》的柯汶利,這次沒有用很寫實的傳統職業劇的套路去拍。鏡頭語言極度豐富,在手法和視覺效果層面都力求突破。節奏干凈利落,加入“懸疑”元素,具有電影版的觀感體驗。
“不按照套路出牌”的《女心理師》也因此在一開始飽受詬病,讓人產生一種“懸浮”感,對此劇的真實性與專業性也產生了質疑。
但隨著劇集展開,在楊紫、井柏然,及副線諸多老戲骨精彩演繹之下、劇情里曾經“不真實”的伏筆一一化解,完成了邏輯上的成立。一個個“小人物”的故事也讓觀眾看到自己的影子,也在同角色一樣慢慢療愈、自我成長,這部劇的口碑也漸漸回暖。
原生家庭、校園霸凌、職場關系、產后抑郁、婚前焦慮、死亡恐懼……《女心理師》每個故事單元主人公飽受痛苦困擾和折磨,題材幾乎囊括了大部分現實生活中涉及的心理問題。
他們愛恨糾葛的親子關系、親密關系、人際關系,也是日常生活中與我們最息息相關的,他們演繹著故事,看故事的人找到了自己的影子。
(畢淑敏博客中經常會有心理學相關內容出現)
《女心理師》是由畢淑敏的同名小說改編。醫生和心理咨詢師出身的她,作品充滿洞察力和穩定感的目光,在人性、成長、死亡、幸福、智慧等多方面都有獨到的感悟。
她在這本書的自序里寫到“我喜歡用干凈的手段,抵達一個光明的理想。一個人活著,要使自己的幸福最大化,而且要讓別人因為你的存在,幸福多一些。”
于是她筆下的女心理師賀頓,抽絲剝繭的進入故事中來訪者們的內心世界,一步步跟隨探索中,用大愛讓其他人因為自己的幫助而多一些幸福。
《女心理師》揭開了被我們忽視、逃避的裂痕,也給了我們一個尋找光的契機。
Vol.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這句話出自《戰國策》。
“計深遠”本應是陪伴和幫助孩子找到人生的更多的選擇,而有的父母或是陷入了“控制”的怪圈,或是因為夫妻關系惡劣遷怒子女,又或是角色缺失不負責任,有意無意給孩子童年蒙上陰影,帶來了需要一生去治愈的傷害。
第一個故事單元,少女尤娜的媽媽與尤娜父親不斷爭吵,決定分居離婚。為了不影響尤娜高考,兩個人努力維持恩愛的假象。他們以為做得天衣無縫,卻不知道孩子其實對家庭關系比他們想象中要敏感得多。
尤娜不斷以自殘的方式讓自己受傷生病,以此換取父母為了照顧她而短暫的“并肩同行”。
家庭關系的破裂和遭遇校園霸凌,讓她不斷懷疑自己存在的價值,將她推到了生死的分界點上,她坐在天臺想要一躍而下。
而即使到了這個地步,她的母親仍然不相信自己的孩子正遭受著嚴重心理問題的折磨,直到她親眼看到尤娜在深夜里自己扇著自己的耳光,才在驚懼中發現,自己的孩子需要幫助。
而在接下來的故事單元,《女心理師》將父母用老生常談的一句“為你好”去控制與壓迫孩子的現象,揭示的淋漓盡致。
因為母親嚴苛的教育理念,把自己當做提線木偶一樣培養的蔣靜,因為渴望自由又不能反抗,最終患有暴食癥。經常在心情差的時候暴食,然后摳吐,然后再暴食……
心理咨詢師賀頓陪伴她,尋找著自己的成長軌跡:被母親強制練琴到手指磨出厚厚的繭子,甚至在琴鍵上留下血跡;當眾談論她的少女心事羞辱她……
蔣靜的母親代表的是一個典型的嚴母形象,與當代社會中“雞娃”的家長們的身影不謀而合。他們為孩子規劃著人生路線,不允許孩子有獨立的意志來實現自我。
接受不了兒子出國的荀總,陷入了疑病癥和驚恐障礙帶來的焦慮,他憤怒于兒子自作主張的分離,又恐懼年老的自己失去健康。兒子關心他,卻不敢面對他,父子關系尷尬又緊張……
即將步入婚姻的莎莎和小元,因為小元母親對這對青年男女過多的干涉,導致莎莎對婚姻望而卻步,拒絕婚禮,兩人的愛情岌岌可?!?/P>
讓人心疼的“討好型人格”小莫。職場中任勞任怨承擔著不屬于自己的工作任務——冒雨給同事買咖啡奶茶、同事去團建不帶他、他卻加班給別人做ppt和策劃,只希望同事們可以接納自己,卻換來的卻是同事們的無視和對他尊嚴的踐踏。
而他的“不敢拒絕”都是因為曾經有過被校園欺凌的經歷——被打怕了。
曾經小小的他,也向父母求助過。只是忙于工作的父母聽后輕飄飄地說“怎么不欺負別人就欺負你”、“要在自己身上找問題”……
至此他也關上了跟父母溝通的那扇門。他的生活除了“忍耐”別無他法。
《女心理師》最值得肯定的地方,是它不但解讀了飽受折磨的子女們的那些痛苦,它還換了一個視角,探索了這些壓力釋放源一樣的父母們,是怎樣的內心世界。
尤娜的母親不接受尤娜學習藝術,其實是和丈夫的對抗。她需要溝通,丈夫卻總是回避溝通,夫妻關系暗藏危機,她的憤怒其實來源于孤獨。
蔣靜的母親殫精竭慮為女兒規劃未來,是因為丈夫角色的缺失,讓自己感覺沒有未來。便牢牢抓住女兒,把自己的人生寄托在女兒身上。
小元的母親為了小兩口的婚禮忙前忙后,以為自己給孩子的就是最好的。她們都陷入了母愛的“自戀”中,其實是強迫對方迎合她們的理想世界。
荀總因為經歷過妻子與大兒子至親至愛的離世之痛,從未從分離的痛苦和恐慌中走出來,他小兒子能一直在身邊陪伴,那是他對安全感的需求。
“愛”的泡沫破碎,孩子成為了父母心理需求下有意無意的犧牲品。
而原生家庭親子關系問題,與其他外界傷害的不同之處,是無論父母給孩子帶來怎樣的傷痛,孩子對父母愛的渴望是與生俱來的、與父母的心理連接是很難割裂的?!?span STYLE="color: rgb(167, 33, 10);box-sizing: border-box;">最愛的人給我帶來痛苦,但我還是愛他們,不愿離開”便是最糾結之處。
雖然劇中每個單元都有著很美好、治愈的結尾。
但現實中人們的路可能依然崎嶇。
長輩不一定能夠真的徹底改變——每個人的現在,都有自己成長環境與時代的影子,父母也有他們成長中碰到的局限與創傷,在有意無意地束縛著他們自己。不知不覺給了下一代負面影響。
破碎的夫妻感情也不一定重圓——哪怕孩子千方百計想去維系,但家庭多角矛盾可能只是被轉移了焦點,夫妻二人之間的問題是否能夠真正解決,找到平衡之路,還需要兩人很多的修行。
但起碼,改變的第一步,是看見。
起碼,你看到父母自身和大環境的局限,就算改變不了別人,也可以選擇讓自己內心更強大,自信地應對世事與人性的復雜。
Vol.
雖然劇目還沒有播完,但劇中的角色各有各的困境,在隱隱的脈絡中,似乎串出了人的一生——
面對父母離異不知所措的少女、遭遇過校園霸凌長大后被壓榨和忽視的老好人,產后抑郁想要傷害孩子的母親、職場酒后被性侵深陷羞恥感的女職員、因為死亡恐懼而做出種種怪舉的賀頓媽媽……
這是我們大多數人都要經歷的人生階段,順利走過的人,以為這是生活常態,不順利的人,稍有差池便墜入萬丈深淵。
2020年有一部紀錄片叫做《人生第一次》,片中展現了人的一生在上學、工作、結婚、生子、老去、死亡等不同階段中的所思所為,而《女心理師》則聚焦到了在這些階段中因為各種不理解、控制、沉默、創傷而產生了心理問題的人群。
從校園到職場,從未婚女生到為人妻為人母,從生到死……這些看似誰都會經歷的平淡人生,暗藏著隨時吞噬掉我們心理健康的危險。
人生不止有溫暖和花團錦簇,還有苦痛和無奈。對自己的心理狀態多一些警醒,對他人多一些理解和包容。
沒有浮于表面的問題表述,也沒有指責誰、貶低誰,所有被心理問題困擾的人們,他們的經歷、感受被《女心理師》拍攝成了可以直觀看到的視覺畫面,感同身受也許仍然很難,但足以令人共情。
“原來我是這樣,原來他們是這樣?!?/P>
2020年,我國青少年抑郁檢出率為24.6%,其中重度抑郁為7.4%。
就是說,每四個孩子中就有一人被抑郁癥纏身。
而孕產婦、老年群體、高壓職業人群也都屬于抑郁癥防治重點人群,可很多抑郁癥患者的識別率不到20%。
在諸多瞬間,觀眾們都在淚目,仿佛看到了自己。
而也有很多父母,在劇中忽然明白自己也許曾經給孩子造成了傷害。
一個網友發帖報告媽媽看劇后給自己道了歉。自己多年的心結也就此打開。
還有一大波家長在相關情節的彈幕中刷屏:“仿佛看到輔導作業時的自己”、“一邊追劇一邊反思”、“馬上改”……
看到這些評論,突然很感動。雖然《女心理師》在劇情上仍有瑕疵,但是瑕不掩瑜,它所帶來的治愈與積極意義是無可置疑的。
如果看了劇的孩子,能多一點力量,與曾經弱小的自己抱一抱,安慰TA“這不是你的錯”、知道那個不完美的自己也很棒,獨一無二、并且值得被愛。
看了劇的家長,愿意更多地關注孩子心理健康,讓下一代能在愛的浸泡中長大、擁有美好的靈魂、帶著充盈豐滿的人格與微笑走進社會,甚至還有治愈其他人的能力。
讓這個世界有了那么一丟丟改變,變得更加美好。
那么劇組的所有的辛苦都沒有白費。
——“萬物皆有裂痕,那是光照進來的地方?!?/SPAN>
作者 植己Emily
編輯 小鳥kiki
相關博文
畢淑敏博客:
http://www.zayaratak.com/bishuminblog
《女心理師》小說博客:
http://www.zayaratak.com/nxls
韓雪:《女心理師》看完了,令人回味
http://www.zayaratak.com/s/blog_47644b1a01008o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