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有很多繪本,娃卻總是反復要求我給他讀同一個繪本,我是該照辦(反復講得老母親口干舌燥好心累),還是可以適當引導嘗試其他繪本?
我們家千尋小時候,也是有好長時間每天晚上都反復要求我給她講同一本繪本,哪一頁哪個片段忘了講,她還能提醒你。
當時我就納悶了:
“誒,你都這么熟了還讓我講啥?一遍遍聽不膩么?”
老母親也是被折磨得口干舌燥很心累啊。
不過后來我知道了,重復閱讀是孩子的天性,基本上每個小孩都會經歷這樣的階段,主要是因為他們對熟悉事物的偏愛。
對孩子來說,重復能帶來熟悉的感覺,重復一個熟悉的故事,孩子可以預測接下來會發生什么,會有種“事情還是原來的樣子”的感覺,這將使他放心,有安全感。
既然如此,還有啥好說,咱們做父母的就“反復講”唄。
嗯,沒錯,“反復講”的確能夠滿足孩子在熟悉感上的訴求,但如果只是照書一遍遍講,就忽略了重復在塑造孩子學習能力上的價值。

面對孩子的重復訴求,“反復講”不是最優解
對孩子來說,重復不僅僅能滿足安全感訴求,更是一種重要的學習方式。
成人學習,可以基于過往的經驗。
幼兒學習不同,什么東西對Ta們來說都是嶄新的,神經連接才剛剛開始形成。重復就是一個必不可少的部分,幫助Ta們通過反復刺激來發展大腦中的神經元連接。

英國薩塞克斯大學(SussexUniversity)進行過一項關于“重復閱讀”的研究。
對3歲孩子做對比分析,一些孩子讀幾次相同的故事,另一些孩子讀不同的故事,結果發現,獲得更多詞匯的孩子是那些反復聽相同故事的孩子。
同時研究還發現,重復并不一定意味著一遍又一遍完成相同的事,如果孩子能在重復閱讀中吸收新的信息,有新的發現,獲得新的理解,更有利于提高他們的整體語言發展水平!
而且,“重復-發現-重復-再發現”的正向循環,會使得孩子對“重復學習”的認同度提升,當認同發展為習慣,最顯性的好處就是:
孩子成了愛琢磨,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的優質學習者!

除了“反復講”家長還可以做什么
所以,基于學習能力塑造和重復模式內化的需求,當孩子要求讀同一本繪本時,家長最好的回應并不是照書一遍遍講,而是幫助孩子在重復中掌握新的技能、發現新的信息、獲得新的理解!
這時候,有爸媽可能會問了:
如果不是反復講,還可以做什么呢?
千媽覺得,對應“新的技能、新的信息、新的理解”,至少有3點是我們可以去做的:
給孩子重復講過繪本的爸媽應該都有經驗,重復閱讀時,孩子對故事內容已經很熟悉了,哪怕你遺漏一個小小片段,也逃不過他的“火眼金睛”。:)
既然如此,我們何不順勢而為,故意遺漏些情節,請孩子來做補充呢?
我在給孩子重復講《好餓的毛毛蟲》這個故事的時候,我越講內容越少,會故意遺漏很多情節:
“月光下,一個小小的卵,然后呢?
哦,躺在樹葉上啊......卵殼里鉆出一條又瘦又餓的毛毛蟲,它要做什么???哦,它很餓,它要找吃的。
星期三,它吃了......媽媽,不對,星期一和星期二還沒說呢!對喔,還有星期一和星期二,星期一毛毛蟲吃了什么呀......”

到最后我幾乎不說內容,只負責講連接詞。
這時候,你發現了嗎,講故事的主角變成了誰?
孩子。
孩子自己復述出了這個故事。
這個重復中逐步掌握的技能,能給孩子帶來很大的信心,尤其是當他真的可以順暢地把一個故事完整講給別人聽。:)
2、細節提醒,帶孩子領略發現的驚喜!
除了引導復述,我們還可以在重復時提示孩子之前沒有關注到的小細節。
比如,日本繪本作家野花遙有一套很出名的專注力游戲書,其中一本叫《109只動物的馬拉松大賽》,千尋反復讀過很多遍。

“千尋你看,為什么比賽結束后,羊駝問‘我是什么第一名?’,小鳥會回答它‘你是善良第一名!’呢?”

她一下子覺得很有意思,對啊,為什么偏偏是善良第一名,不是可愛第一名或者搞怪第一名呢?
然后,我們翻到書前面去找“證據”,發現一個小細節。
原來,在大家都忙著穿越山谷時,羊駝有救一只小綿羊哦,怪不得它是善良第一名!

找到“證據”時,千尋高興得都快從沙發上蹦起來了。
像這樣的匠心細節,每個繪本中都藏著很多,只要爸媽們留意,就一定能發現。
再舉個例,在經典繪本《活了一百萬次的貓》里,白貓剛開始是有胡須的,后來就沒了胡須。

這種“錯誤”在繪本界被稱為“著名的錯誤”,會特意留在書里,留給孩子去發現。
因為繪本大師們都知道,這些第一遍通讀時未曾發現的小秘密,將帶給孩子很多驚喜!
驚喜之余,孩子得到的心理暗示是:
“每次重復都能發現有趣的新東西,重復真的很有意義!”
3.頭腦風暴,與孩子共享思考的樂趣!
最后,我們可以在重復時,提些促使孩子思考的問題。
記得千尋小時候,陪她重讀李歐.李奧尼的《世界上最大的房子》,我問:
“故事里的小蝸牛,剛開始特別想擁有世界上最大的房子,為什么后來又不想了呢?”

我以為她會答:
“因為小蝸牛聽了爸爸講的故事,故事里那只擁有世界上最大房子的蝸牛過得并不開心?!?/FONT>
這個答案最簡單,也最貼近故事內容。
沒想到,她琢磨了一會,說:
“因為小蝸牛發現,擁有太多不見得是好事,輕輕松松上路,發現更多新鮮的東西更快樂!”
對一個剛滿4歲的小朋友來說,在讀幾遍故事后,能流暢表述出有點深度的觀點,還是蠻不容易的。
當時我就有一種感覺,千萬不要小看孩子,很多時候,Ta們看問題的角度并不是大人想象中的幼稚。
如果,你試著在重復閱讀時多提問,就能“邂逅”和我一樣的感受。:)
相比簡單的“反復講”,以上3點,能更大程度提升孩子對“重復”的認同度,隨著認同度的提升,逐漸養成“重復”的習慣。
這種在“重復”中學習、發現并思考的習慣,對孩子一生都很有益。
試想,不論閱讀還是學科學習,還是進入社會后的行事風格,淺嘗則止的人往往是很難取得成績的,只有那些樂于重復,在重復中不斷探索、琢磨的人,才能走得更堅實更遠!(轉載自洪蘭談育兒腦心理的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