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娛樂 |
《對手》:諜戰戲里的生活流
韓浩月
37集諜戰戲《對手》已播完,劇作以出人意料的設定人物與劇情設定,引起初期觀眾的好奇與關注,在前兩集密集的劇情信息輸出之后,從第三集開始,穩定的敘事節奏和較高水平的氣氛控制,使得后期觀眾可以更好地進入到故事與角色世界當中,在社交媒體上,也引發了諸如“貧窮版史密斯夫婦”這樣的話題熱搜。目前,該劇豆瓣評分穩定于8.0分。
《對手》的編劇為王小槍,他是豆瓣評分7.9《面具》的編劇,也是9.1分《功勛》的主創之一,導演盧倫常來自香港,代表作為《媳婦是怎樣煉成的》、《密使》等,他曾與王小槍合作過《密使》、《小大夫》,是老搭檔。郭京飛、譚卓、顏丙燕、寧理等組成的主演陣容,也是該劇必看要素的重要組成。
《對手》的故事背景被設置為虛構的海邊城市廈州,從劇情中出現整頓教培行業等信息來看,在時間線上,可以認定為近幾年甚至于線索可以延續到現在進行時。但劇作因為時有三名境外間諜年輕時的經歷回放,在敘事上該緊張時緊鑼密鼓,該放松時也有人間煙火,這沖淡了故事距離當下太近而造就的某種壓迫感,使得《對手》兼具了對特定歷史時期的回望、對當下生活的精雕細琢、對未來的一種美好訴求等,是一部立體感較強的品質劇。
在諜戰類型細分上,《對手》是一部聚焦國家安全領域的作品,也是創作難度較高的題材,如何在保護好國安工作相關特征與機密的前提下,盡可能真實地表現國安工作的重要性,以及國安工作者的付出與犧牲,這成為對《對手》的一個挑戰。對此該劇主創團隊選擇了“生活流”敘事的創作手段,以更為接地氣的方式,把人物與情節推送到觀眾視野里,觀眾反饋的觀感也證實,這樣的故事,不僅給諜戰劇創作帶來了創新,也給觀眾內心制造了更為強烈的沖擊。
諜戰劇采取“生活流”敘事,此前已經有作品進行了嘗試,其中個別作品下探的比較深,但出于諜戰主題有可能被沖淡、以及戲劇化強度有可能被弱化等顧慮,在使用比例上有些小心翼翼。這次《對手》在諜戰戲與“生活流”方面,進行了大膽的配比,大概可以用“5:5”的比例來概括。不乏有觀眾表示,《對手》的“抓間諜”故事拍得有節奏,由家庭婚姻、子女教育、社會觀察、市井煙火等組成的日常生活敘事,也經常讓人看得或莞爾一笑或心驚肉跳。
作為廈州市國家安全局的優秀偵察員,顏丙燕飾演的段迎九,在單位是眼光犀利、看人獨到、過目不忘、雷厲風行的骨干人員,但回到家庭里,等待她回家的丈夫,與她有很遠距離感的兒子,襯托出她“女強人”的另外一面?!秾κ帧返闹T多細節展示了段迎九作為女性對于家庭生活的渴望,比如丈夫約她在飯館吃飯時提出離婚,她拒絕同意并好言好語示弱,承諾只要工作空閑下來就馬上回家,丈夫的一句“點菜”也暴露出來他并非真想離婚,而是呼喚妻子對家庭給予一些關注。劇作在這段情節中用極為精煉的對白,把國安工作者家庭生活的特殊一面,真實又不失風趣地表達了出來。
郭京飛與譚卓飾演的潛伏間諜李唐、丁美兮,因為長期生活在廈州,他們早已融入了當地的生活,李唐是出租車司機,丁美兮是中學語文老師,只有在“上級”林彧(寧理
飾)出現的時候,他們的間諜身份才被喚醒,身不由己地去執行任務。他們對安穩日子的向往,要遠遠高于當間諜所獲得的那份遲遲得不到兌現的報酬。
劇作對于這兩人的矛盾心理,也進行了可信性較強的鋪墊,他們早年特訓時經受了殘酷的PUA,執行命令成了本能的被動反應,所以當丁美兮在劇集剛進行到三分之一時就崩潰地對李唐說“我們去自首吧”時,觀眾也能由衷地感到,間諜在一個受保護、安全、又秩序的環境下,承受的壓力有多大。
劇名為《對手》,故事確實也樹立起了“對手”的架構,作為“貓”的國安人員與作為“老鼠”的間諜,同為女性的段迎九與丁美兮,作為同伙的李唐與他的“上級”林彧,間諜夫妻李唐與丁美兮,正反面角色背后兩個家庭內部等各個層面,都繃緊了“對手”關系這根弦,就連當年潛伏進廈州的間諜人數為三人,編劇也對仗式地讓段迎九招聘了三名國安新人與之對應。有“對手”才有戲劇張力,《對手》用足了這個概念,但沒有夸大這個概念,劇作內部隱藏著“靜水深流”般的創作情緒,可以被觀眾捕捉到。
《對手》是一部經過深思熟慮創作出來的作品,劇作凝聚著主創對諜戰戲的深度理解,融合了他們對國家與人民安全守護者的深沉情感,同時也表達出了對美好安寧生活的向往這一強大的價值觀。諜戰劇需要這樣的創新,國產劇也需要這樣多層次、立體化的敘事創作。
前一篇:“語言貧乏癥”,不僅來自梗
< 前一篇“語言貧乏癥”,不僅來自梗